头颈肿瘤科代表参加第九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会议
- 编辑:言过其实网 - 67头颈肿瘤科代表参加第九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会议
这里涉及生命进化与道德提升的问题,孟子并没有从科学认识的角度讨论问题,而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展开论述,不能说与科学毫无关系,但却是截然不同的问题。
[42]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十一章。[22]《孟子·尽心上》四十一章。
据说,孔子有弟子三千,通六艺者七十二人。在乐正子的建议下,鲁平公要会见孟子,却因宠臣臧仓的谗言而中止。子哙不得与人燕,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。[9]《孟子·离娄下》二十二章。书中与其他弟子的问答大都称子,如乐正子、公都子、屋庐子、徐子、陈子等等,而只有万章、公孙丑直称其名,这说明《孟子》中的对话是由他们二人记述的。
但是,你们却杀死他们的父兄,捆绑他们的子弟,毁坏他们的宗庙,搬走他们的宝器。这时,孟子约55岁,即公元前319年左右。但是他又说:孟子说理义悦心就完全是从本心仁体上说,并不视之为感性的。
今恶辱而居不仁,是犹恶湿而就下也。中国哲学的情感特征和实践特征,在孟子的人性学说中表现得很明显。根于心就是以心为根,以情为根。他举例说,口对于味道,天下之人都有相同的嗜好,但与犬马是不同的,因为人是同一类而与犬马不是同一类。
[14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七章。其实,人人都有为善的才质,看他善养不善养罢了。
但这个根字是从生长的意义上说的,即根本的意思,如同树之有根、木之有本。这个问题最终又回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:自然界既然赋予我以仁德,那么,我与自然界的万物便有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,万物都在我的仁德之中,都在我的生命关怀和关照之中,这就是著名的万物皆备之说。孩提、赤子之心是最纯真的,因为他那点良知并未受到破坏。永配天命是就实现人性而言的,当然是靠自己求得幸福。
孟子由此进而提出,人心就没有共同之处吗?当然有。这就是说,心字本身就意味着生长,就人心而言,能从中生长出道德义理,这就意味着道德的创造。最近有学者提出,良知有隐默之知的面向,而所谓隐默之知,简单地说,就是一般人具有的未加反省的道德意识。忧之如何?如舜而已矣。
但是,他并不否定环境的作用,正相反,他很重视环境的作用。以义为人路,说明理义就是人心自身所遵循的规则,即自律。
孟子曰:广土众民,君子欲之,所乐不存焉。自作孽则是弃善从恶,作出伤天害理之事,必然是自遭祸殃。
从积极的方面说,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,可说是人性发展的促进因素。孟子曰:无或(即惑)乎王之不智也。良知就是善性的自我知觉,这种知觉完全是自发的,或出于本能的,因而需要思即反思,从而作出理性判断,但它本身就是具有普遍性的,不是个人的,亲亲与敬长既是良知,又是善性(仁义),因为它能够通行于天下,只需赋予理性形式而已。因此,对君子而言,最重要的是,不管在什么环境下,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。[8]《孟子·告子上》7章。君子所性,虽大行不加焉,虽穷君不损焉,分定故也。
所谓统一,也不只是只有自上而下的下贯之义,更重要的是自下而上的上达之义。如果不是以西方的主体论为依归,孟子的主体论是完全可以谈论的,也是完全可以成立的。
当情感体验活动发生时,理义便呈现出来,便自然而然地产生喜悦。但是,今人对良知的解释,并不完全一致。
人生的智慧,是以仁为基础的,而仁是由自己决定的,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。因此,人人都会由此而生出一种喜悦之情,悦是一种自我体验式的道德情感,孟子称之为理义悦心。
君子有终身的忧患,却没有一时的患难,这意思是,君子以不能完成内在德性为忧,而不以碰到外在的遭遇为患。五、反求诸己 孟子通过人性论,建立了道德自律学说,确立了人的道德尊严,为人的内在自由指出了一条道路,同时也为人的幸福指出了方向。至于一时的患难,并不是没有,而是君子并不以为患。反过来说,喜悦之情是以道德理性为其自身对象,也可以说是情感的自我理性化、对象化。
[18]《孟子·离娄下》二十八章。这是能够保持尊严的唯一方法,君子之所以值得尊敬,就在于此。
居天下之中央而安定天下的百姓,是君子之所乐,却不是君子之所性,可见,君子之所性,比君子之所乐更重要、更根本。前面我们已经陆续地谈到这一点,现在再集中地谈谈这个问题。
那么,外物皆备于我就只能是皆备于心。但是,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,是向内而不是向外,是内求而不是外求。
正因为不同的环境对于人性有不同的作用,因此,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,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,这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。如果无人阻止而自己不仁,那就是不智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。[14] 里仁者居仁,即居于仁德。
放失而不知求,才是最大的悲哀。另一方面说明,它又是情感这一存在的本质。
而道德感则完全是一种自悦。如有一朝之患,则君子不患矣。
人心的共同之处就是理,就是义,圣人只是先于我而自觉到人心的共同之处。《诗》云: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